第一次知道大象公会是从一位留学归国的朋友那里,此后它就成了我闲来总会翻翻读读的公众账号之一,晃眼一年将要过去,黄章晋竟想着法子把不少优质文章集结成册,于是有了这本《来到地球第一天》。从男女关系聊到帝国兴衰、从世界杯讲到厕所文明,还会告诉你哪里的人最能喝……此书内容可谓接地气、“涨姿势”、五花八门、应有尽有,虽然显得杂乱,但是读下来却有一种奇妙的同感——那大概就是一种对于这个世界的朴素的好奇心了。
于晓丹在纽约做过十多年内衣设计,创办了自己的独立内衣品牌,同时她还是一位专业的翻译家和小说家。在这本主要集结了她的时尚专栏文章的《说穿》里,她饶有兴味地说起在巴黎逛 Le Bon Marché 顶楼针线柜台的乐趣,解读时尚从业者疯狂跳槽的原因,探讨如今广受追捧的“时尚博主”们如何上位,还带着读者跨入她一度就职的内衣设计公司的打样车间,从那两扇明亮的大窗户往外眺望……既有她非常个人的经验,也是对一段时尚历史的独特记录和思考。 翻阅这本书,不仅能满足时尚圈外人的好奇心,也会逐渐发现令于晓丹感兴趣的不仅是衣服和配饰,更是这个行业里形形色色的人以及她所看到的时装工业的内核——这同样值得时尚从业者一读。
Alexander McQueen 的英年早逝是时装精们心中的一大遗憾。他留下足以传世的经典作品成为后人们评说的素材,朱迪斯·沃特也是其中之一。这位来自中央圣马丁艺术与设计学院的时装历史学家用大量图片记录了 McQueen 在时尚圈的崛起之路。从初出茅庐的中央圣马丁研究生时期到无比奢华的顶级时装秀,这本《亚历山大·麦昆》几乎解读了 Alexander McQueen 每一个重要的时装时刻,为读者全面而深入地展示其惊人的创造力和对黑暗美学的激情。不过,颇有些遗憾的是,McQueen 同样投入大量心血的男装系列并未在书中得到体现。
在纪录片《九月刊》里,与 Anna Wintour 大胆叫板的格蕾丝·柯丁顿让人印象深刻。她的一头红发、惊人的职业创造力以及对时尚真谛的感悟,都使之成为美国版《VOGUE》的传奇人物。在这本由其亲手撰写、绘制插画的《格蕾丝传》里,格蕾丝·柯丁顿带读者回顾了她的成长、生活和婚姻,与时装大师、名流们的交往更是让时装精们津津乐道。在她看来,只有毫不掩饰自己对时尚的喜恶、对于浮夸盛行犀利直白,才能真正让人们认识、理解时尚的真谛。
每周一书:Alber Elbaz《LANVIN:I LOVE YOU》
在从来不乏精品的巴黎时尚圈,LANVIN 一直演绎着自己的传奇故事,近年来更在创意总监 Alber Elbaz 的带领下,焕发出新的设计生命。从设计服装、T 台大秀、橱窗陈列到策划艺术展览……忙着撑起这家老牌时装屋的 Alber Elbaz,终于停下来完成这本《LANVIN:I LOVE YOU》,书里自然少不了他与 LANVIN 的故事,更公开了不少照片及手绘图稿。如果你恰是 LANVIN 的粉丝、曾被 Alber Elbaz 的作品吸引,抑或只是爱好时尚,都不能错过这本书。
如果说语言是一座城市的声音标识,那么建筑一定是它最重要的视觉符号,而当建筑不只是用于挡风避雨时,就有了更多关于空间的美学探讨。这本由英国 DK 公司带来的《伟大的建筑》,就用他们惯常的图文并茂的形式,从埃及金字塔到宾夕法尼亚流水别墅,将全球 50 余座经典建筑拆解成一张张 3D 图片,让读者不只是读读故事、看看建筑外观,还能“走进去”探访建筑设计的精妙之处。倘若你也有着环游世界、遍访建筑奇迹的梦想,不妨先从读读这本书开始。
对身份的焦虑,大概是现代人普遍存在的问题,而这本《青春咖啡馆》则以帕特里克·莫迪亚诺独有的陈诉方式,将这份焦虑转化为一个关于迷失与寻找的故事——这也是他长期以来的创作主题。推荐这本书的原因很简单,莫迪亚诺刚刚拿下了 2014 诺贝尔文学奖,而《青春咖啡馆》则是这位法国文豪最新的、也是最令人心碎的作品。想要走进莫迪亚诺的文学世界,不妨从读读这本书开始。
早在《素材与身体》里,黑川雅之就说过:“人们谈论起日本人对美的追求时,常将其上升到哲学的高度,但这是不对的。日本人对哲学并不感兴趣,他们更关注于微小的个体的感受。”在这本《日本的八个审美意识》里,他开篇棒喝“日本人是西方世界观的奴隶”,再从“微、并、气、间、秘、素、假、破”入手,讲那些深藏在内心的审美意识怎样影响着人的日常行为——这就是所谓的日式生活哲学了。如果你对日本美学观好奇,这本书将提供一个不错的解读视角。
2015 春夏时装周此时正在巴黎上演,我们也不妨来读读传奇老饕 A.J.李伯龄这本《在巴黎餐桌上》。作为一位毕生都在追求美食的纽约客专栏作家,他用活色生香的文字“回味”了曾带来美妙味蕾享受的巴黎餐厅,而它们大多籍籍无名,这也透出李伯龄独特的美食品鉴标准:讨厌米其林,相信真正的美食无法被评级。如果你也曾怀念传说中巴黎最美好的年代,不妨先跟着这本书去一访当年的巴黎餐桌吧。
当越来越多品牌开始强调自身产品的设计感,也就意味着一个美学经济时代的到来。创意家詹伟雄从台湾社会中 60 个微小细节聊起,告诉你为什么台湾人喜欢白色的 iPod、为什么 101 这么受欢迎、为什么小众媒体开始走红、为什么大家都爱林志玲……读这本《美学的经济》时,我们很难找到一个明显脉络与支撑,但又恰恰是这种看似随性的陈诉方式,更让人愿意继续走进日常生活展开思考,看看那些热门商品是如何吸引我们掏钱消费。
挑了喜欢的 IKEA 家具却发现怎么布置都没有样板间好看?台湾养乐多木艮设计工作室主理人詹朝根用这本《用 IKEA 打造梦想家》,教你如何把 IKEA 卖场内的家具们以更舒适宜人的方式组合起来,甚至是不用这些 IKEA 产品,也能打造一个理想中的家居空间。而如何挑选合适的空间色彩、恰好的客厅陈列、能够变出新意的卧室、方便实用的浴室等,无论对于单身租户还是家庭布置来讲,都是十分实用的建议。
昂贵就等于奢侈吗?在 HERMÈS 前 CEO 克里斯蒂安·布朗卡特笔下,金钱从来不是衡量奢侈的标准。他把那些工作在奢侈品行业的人一一“揪”出来,从“人”的角度回溯 HERMÈS 发展过程中那些关于“奢侈”的故事:为一块合适的鸵鸟皮远赴南非、为完善一处细节不知疲倦地工作……而这些人不仅包括了时尚评论员、设计师,也有材料商、工匠、销售人员。奢侈是什么呢?布朗卡特用这本《奢侈》回答你,奢侈意味着耗费大量的精力与时间,意味着人的付出。
如果你曾着迷于日料的精致,那么一定要读读北大路鲁山人这本《日本味道》。在推崇谦逊礼节的日本,狂妄的北大路鲁山人算得上是个异数,他说其他人都是“用食物填饱肚子的家畜”,自己才是“吃遍天下的人”,但无数日本人却为他的高超厨艺以及足够“逼格”的美食美学所折服。在这本没有食谱和图片的书里,这位日本国宝级美食大师用一篇篇小短文讲述食物本身的质地,论及盛放食物的器皿的格调,谈东京的鲍鱼、夏威夷的蛙、京都的茶泡饭……读起来仿佛字里行间也飘出了米饭的朴素淡香。
由原研哉发起的展览 Architecture For Dogs 正在成都知·美术馆举行,这也是此次展览继迈阿密、洛杉矶、东京之后的全球第四站。而这本由展览延伸出来的《设计:为了爱犬》,正是收录了伊东丰雄、隈研吾、妹岛和世、坂茂等 11 组世界级建筑大师为狗狗们设计的作品,图文并茂地讲述了每个作品的设计初衷与细节妙处,读起来有种亲临展览现场的感觉,而穿插其中的大师对谈与说明文字,也以深入浅出的方式探讨了“人、犬、建筑”三者之间的微妙关系。
每周一书:凯伦·派克《创造奇迹:皮克斯动画工作室幕后创作解析》
1986 年,离开苹果的乔布斯重金买下一间动画工作室;第二年,工作室首部短片《Luxo Jr.》获得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提名,片中一蹦一跳的灯具确定为 logo……皮克斯团队成员之一的凯伦·派克,用这本《创造奇迹:皮克斯动画工作室幕后创作解析》带领所有影迷走进了这间神秘工作室。书里不单有丰富的历史细节,还袒露了并不算顺利的成长故事,也有关于动画、团队、创业的思考……如果你曾被皮克斯征服,如果你也有皮克斯情结,这本书很适合收藏。
如果你的家居空间并不宽敞,杂志应该如何摆放?客厅要不要铺地毯?暂时不用的物品如何处理?搬过 20 多次家的料理生活家门仓多仁亚,用这本《德国式家居收纳术》分享了她的小空间整理技巧。这些技巧藏在德国籍母亲的谆谆教导中,并随着门仓多仁亚生活经历的日渐丰富而逐一浮现出来,最终形成了一种追求生活品质与舒适感的小智慧。
创新不是颠覆,不是漫无边际的发散思维。创新是把自己丢进有限的框架里,搜寻可能改变现状的微小元素,抓住它,解决问题。比起那些大呼口号,告诉你保持乐观心态、积极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创新类书籍,这本由德鲁·博迪与雅各布·戈登堡合著的《微创新》,或许能给你一些更具操作性的建议。两位实战型大师在书中列举了 5 种创新策略,用实际案例引导读者把这些方法延伸到日常生活中。在他们看来,创新从来不靠天赋,创新应该是一种人人都要具备的生活技能。
从一个丹麦的小作坊到闻名全球的玩具品牌,乐高在它 80 余年的发展历程中,依靠不断的创新与精益求精的细节设计,成为了一座由一块块积木拼起来的品牌大厦,而事实上,这座大厦的修筑过程也并非一帆风顺。因为过度追求创新,乐高一度被盲目扩大的产品线压得喘不过气来,企业核心价值被大大削弱。最终,Jørgen Vig Knudstorp 上任 CEO,大刀阔斧全面调整,将乐高从破产危机中拉了出来。“乐高教授”戴维·罗伯逊与比尔·布林合著的这本《乐高:创新者的世界》就讲述了乐高的创新故事,并从中总结了七条创新法则。而 Jorgen Vig Knudstorp 也在后来的媒体采访中表示:“创新固然是好事,但创造更加重要。”
作为当今世界最为杰出的博物馆之一,简称 MoMA 的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用它丰富的藏品和与时俱进的创新思维,赢得了不少艺术大师及艺术爱好者们的青睐,而这本《MoMA 亮点》更以不同于其它博物馆书籍的编排方式,成为难得的艺术类读物。它不对馆内藏品作全面介绍,也不严格按照年份介绍作品,它将毕加索的画作和迪士尼的动画放到一本书中,它用不同的作品来串起一个故事,让读者去思考大师与艺术、作品与作品之间的关联。倘若你也有着一颗热爱艺术的心,不妨读读这本书;而倘若你有机会去到纽约,更推荐你踏进博物馆大门去看看。
一条 75 岁老太手工织成的织带可以让 CHANEL 等候数周,而制衣厂里一次能出一大批的织带只能缝在普通礼服上,这就是大牌与普通品牌的差别。而当无数奢侈品大牌将目光投向中国市场,我们却并不一定真正懂得奢侈的含义。奢侈不是你拎着一只 HERMÈS 包包或开着一辆新款保时捷,而是当你懂得珍视手里那花费设计师好几个月才完成的一针一线,也开始了解品牌对于工艺的尊重与坚持,你才算真的拥有了一件奢侈品,拥有了消费的品位。如果你也好奇奢侈品为何奢侈,不妨读读这本《奢侈态度》,也许会比我收获更多。
如果说此前的《我投下一枚炸弹》是山本耀司摘下光环聊起自己的人生,这本《做衣服》则是他完全抛弃时尚设计师的名号,彻底回归到一个做衣服的人:从布料的质感、每一刀剪裁的目的,到他在服装制作方面的癖好,山本耀司用一种实实在在的方式告诉你他是如何把布料做成衣服,为什么要这么做,谁影响了他的设计,更用直观的图片与手稿展示他的思考与设计美学,用回答 100 个提问的方式期待着更多人能真正理解时装对于他的价值与意义。他说自己害怕服装失去个性,所以设计自己喜欢的衣服,为自己喜欢的人设计衣服,这就是他的制衣哲学。
当全球各地的人都能打开电视观看世界杯,在麦当劳买一份汉堡,从星巴克带走一杯咖啡,享受着不论身在何处都能找到某个自己喜欢的品牌时,很少有人像乔治·瑞泽尔这样担忧和恐慌:他担忧着品牌全球化将破坏当代消费生活,他恐慌着人类会在企业对消费的全面控制下走向自我灭亡——生活品质被降低、工作变得流程化、个体失去个性……这本《汉堡统治世界?!》事实上是 1991 年《社会化的麦当劳》的纪念版,但在 20 多年后读起来依旧满是对当下消费生活的老辣评判。我的朋友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大意是说去外地旅行时吃麦当劳、肯德基的人最不懂生活,想来也是同一个意思吧。
谁都知道我们已然进入一个“读图时代”,但却不是人人都能看懂藏在图背后的秘密。作为中国视觉文化研究领域的年轻学者,王新用这本《见与不见》领着读者们“看图说话”,整本书看似在讲着米开朗琪罗、李斯特、路易十四、阿 Q 等等大家耳熟能详的人物与故事,实则几乎用图像串起了整个东西方艺术史,即便是讨厌阅读学术著作的同学,都不妨试试这本犀利而有趣的读物,相信不论是对学识的增长,还是了解当下正在发生的事情,都会有所收获。
喜欢开放式厨房,又担心油烟问题;给孩子添置一套儿童家具,孩子长大后又显得尴尬……这本《装修设计解剖书》以介绍各大经典家居设计作品为出发点,展示了空间设计中的种种可能性,也指引我们去思考如何在“想要的”与“实际的”之间寻找平衡。如果你希望买到一本实实在在的装修指南,可以忽略这本书;如果你希望获得一种思考和解决空间设计问题的办法,推荐一读。
用 iPhone 的人更有生活品质?喷了 AXE 香氛的男人更容易约到妹纸?随着品牌不断的心理暗示,品牌控越来越多,而清醒的消费却越来越少。出于一种刨根究底的心理,品牌营销大师马丁·林斯特龙以亲身实践和大量实证数据分析,抓出了那些促使我们不断在品牌间做出选择、完成消费的诱因——那些看不见摸不着,却从娘胎开始就实实在在影响着无数人的品牌营销活动。在当下成为一个品牌控并不奇怪,但如果你想知道自己“为什么想买”,不妨读读这本《品牌洗脑》。
潮流永远追不完,但时尚的脉搏却并非不能把握。前《ELLE》时装总监尼娜·加西亚这本《我的 100 件时尚单品》就尝试着指导爱美的女性去整理她们的衣橱,把她认为能够在瞬息万变的时尚风云中保持独特魅力的 100 件单品按照从 A 到 Z 的顺序排列起来,从匡威帆布鞋到 MISSONI 针织服饰,几乎囊括了当下女性服饰装备的方方面面,而在这些单品推荐背后,更多的则是一种时尚与消费观念的传达。
总觉得好的字体设计就像一幅赏心悦目的画卷,而作为亚洲人的我们恰恰也不太懂得西文字体的设计奥秘,于是我们推荐了这本来自日本字体设计大师小林章的《西文字体》。他将常见的西文进行解剖与再造,用图文结合的形式带着读者重新认识字母,认识西文字体,认识字体设计的故事,也揭示了那些我们觉得“看上去就好看”却无法说清楚的字体奥秘。
松浦弥太郎的书好像一直都走着这么淡淡的调子,却又总能带来一些看似不起眼的生活智慧。《100 个基本》是他对自己日常生活的审视与总结,同时也有这位生活美学大师写给身边工作人员的自我管理准则。这本书对于喜欢松浦的人自然是不必多说,而所有热爱生活的同学都不妨来读一读。
这阵子《舌尖上的中国》播得热火,我也跟着读起来汪曾祺先生的《人间滋味》。如今写“吃”的书很多,人人都能自诩为“吃货”,但真要论“吃”,恐怕没人讲究得过这位大师。从家常的萝卜、土豆到节庆时的元宵、鱼肉,从现代的吃法到古人的饮食文化,中国几千年的“吃”的学问,都一一在大师朴素而平实的词句中娓娓道来,读罢后更让人满心都是对美食与生活的憧憬与热情。
这是一本关于咖啡馆的小书。作者在书里采访了日本 20 家与众不同的人气咖啡空间,从经营理念、店铺选址、室内设计、食材选购等等都一一详细介绍,给计划开店的同学提供实战经验,哪怕没有咖啡馆梦想的同学也值得一读。读的过程里,我们也不由地开始思考“一家优质的咖啡馆应该具备哪些元素?”,甚至不时涌起想要开间咖啡馆的念头,而即便是当成未来旅行中值得探访的咖啡馆集锦,也是不错的阅读方式。
谢欣
May.S
陈珏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