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非常好读、有趣的小书,原研哉用他写随笔集一贯轻松的笔触,来把生活当中的很多设计小细节娓娓道来。一边读一边甚至会让你好奇地想到,这样一个白头发胖老头看世界是怎样的角度,但更多的,当然是从日常生活当中抓住设计的思路与脉络,不断去改良以带给使用者更好的体验——这一切在轻描淡写的描述当中,时刻散发着人文关怀与思考的力量。
在读过大多以阐释无印良品生活美学为主题的书后,这本来自渡边米英的《无印良品的改革》仍旧让人眼前一亮。站在审视品牌经营哲学的高度,渡边米英以一段无印良品在本世纪初遭遇的业绩衰退危机为切入口,梳理并分析了品牌从做出改革决策到实施的一系列过程,而从危机中去了解这个我们都已经非常熟悉的品牌,也不失为一个重新理解其精神文化的方式。
自读过吉本芭娜娜的《厨房》后,便对这个于家庭充满特殊意义的地点产生了好奇心,而这本出自日本料理生活家门仓多仁亚的《德国式厨房规则》就把目光对准了德国家庭的厨房。大到探讨厨房空间的架构到洗碗槽、电缆线等细节设计,或是列举德式面包、料理的具体做法,用文字带出烤面包、香肠、土豆等的香味,都让人忍不住想要找个机会去德国看看。温馨的家庭一定得有个舒适惬意的厨房,这样的厨房才能做出美味的食物,在我看来就是这本书想要讲述的意思了。
作为对我可谓影响深远的设计师之一,佐藤可士和的“创意思考术”实际上是之前“超整理术”的升级,把从日常生活当中的整理提升到思考和为客户解决问题的层面,通过分析客户核心的需求,然后从各环节找到创意点来达到目的。书中还留有佐藤可士和的一些简单的手绘。而虽然对他的很多代表作都已经非常熟悉,但每次被以新的角度去解读,还是能够让自己学到更多新的东西。
生活中常常见到不少装修案例,且大多搞得如样板间般精致华丽让我不知道手脚该往哪放,而近日读到这本来自无印良品的《家:我的私宅论》才理解其中原因:装修哪能只图好看或是图别人为之赞叹,装修应该是为住在其中的人服务,得让别人一看就知道“这才是你家”。 五个二手房改造案例以及十几位房主的改造经验,都在这本书里通过丰富的图片和贴近生活的文字展现出来,当然也就借这样的方式来阐述了无印良品一直在传达的东西:节约、适合、实用,生活得简单且舒服,并且这也绝不是只有二手房改造才用得上的。
张套套同学一直觉得背英文单词是一件很枯燥的事情,不过最近读着这本《象形 5000》也觉得单词变得有趣起来。设计师 Toshie 将每个单词通过意形结合的形式,把字体设计融入背单词的过程中,让原本看起来陌生的单词变得更亲切,同时也潜移默化的提高了记单词的效率,有种“妈妈再也不用担心我的学习了”之感。
黎坚惠在周二突然离世,令一众时装人悲痛惋惜。身为香港时装先锋的她,爱买靓衫,同时也努力奋斗、笔耕不缀,正是上世纪香港社会中务实向上却又不失浪漫的文人代表之一。在这本《时装·时刻 1987-2007》里,黎坚惠记录了 20 年来她与各路时装品牌的不解之缘,每日自拍以及与萧芳芳、张曼玉、黄耀明等明星的趣闻轶事则为之锦上添花,而书中谈及她与儿子的故事更显露这位单身母亲坚强而淡泊的生活态度。
日本设计作品一直以其独有的审美理念给人以惊喜,本期《知日·设计力》便试着带领读者走进日本设计界的起点一探究竟,并邀来永井一正、原研哉等知名设计师聊聊日本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的关系,或是走访散落在日本各地的设计作品,让读者借着阅读去贴近日本设计和其中蕴藏的文化意义。值得一提的是,这本书的专题排版也是交由日本设计中心完成,感兴趣的同学不妨一读。
读这本《在建筑中发现梦想》的过程有些像跟着安藤忠雄重走了一遍他的游学历程,我们一路谈论着世界各地的建筑,更一路谈论着藏在建筑之中的人类生活与社会。读完这本书,或许也会让你不再仅仅对着建筑奇妙的外观与构造感慨,还能试着去思考和溯源,了解它何以存在,了解建筑世界的丰富与深邃,同时也了解了这位日本建筑大师的设计世界。
我们此前在惨不忍睹的建筑”系列之中国 Top10 中调侃过一些国内的建筑,而汤姆·沃尔夫则在这本《从包豪斯到我们的豪斯》中用他的尖刻与幽默“数落”了不少建筑大师和他们的作品,其中包括打造了包豪斯校舍的沃尔特·格罗皮厄斯或是首位获得普利兹克建筑奖的菲利浦·约翰逊等。一个通过幽默的批判文字来了解现代建筑的特别方式,这本书也是在近日第一次正式推出了中文版,推荐给感兴趣的同学们。
这是一本山本耀司的自传。在这本《我投下一枚炸弹》中,山本耀司试着摘下头上光环,从一个普通人的视角看待自己的人生,谈到战争、家庭、男人与女人,当然更谈到他的设计创作,他对布料、色彩的理解,以及由此种种而来的他对这个世界的认同与质疑。相信山本耀司这个名字不管对于亚洲还是整个世界时尚圈来说都已是不可忽视的设计力量,而这本书或许也是这个男人为粉丝们开启的通往他内心的一条路径。
从发起众筹到正式出版,这本以互联网创业为主题的《创业时,我们在知乎聊什么?》本身也是一次有趣的互联网出版实验。在冬日里读一读,有种混在知乎网友里和创业大佬们围着火炉聊梦想的感觉,看着大伙说说自己也调侃别人,同时也是一次检视自己摸寻方向的机会。不论你是否和我们一样正在实践着互联网创业事业,相信都会觉得这本书还真有点意思。
了解一个设计师的方式有许多种,或研究他的作品,或梳理他的生平,或阅读他的文字。作为聂永真在 2013 年最具私人性质的作品,《不妥》用他有些意识流式的文字聊起了对生活、周遭,乃至整个社会的所思所感,而这些情愫与思考在我们看来也恰是组成他设计理念的精髓部分。如果你曾在近年来留意过这位台湾设计师,读读《不妥》或许是贴近他的方式之一。
《传播的法则》是一本乍听起来有些题目宏大的书,来自有着日本“交互广告第一人”之称的创意设计师伊藤直树。但如果愿意捧起来读一读,你会发现以案例分析为线索的它其实更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既能与专业人士深入了解交互设计背后的原则,也能让普通读者知道自己为什么会喜欢这支广告,而不是那支。值得一提的是,这本书还刚刚拿下了第八届全国书籍设计展览银奖,设计师为曲闵民、蒋茜。
乔纳森·艾维,苹果首席设计师,同时也被称为后乔布斯时代的苹果灵魂。记者利恩德·卡尼在多次与乔纳森的采访交流后,用这本《乔纳森传》把这位幕后大神的真实人生带到了读者面前。从父亲对他从事设计行业的影响开始,讲到乔纳森设计美学的形成,当然也会有他与乔布斯共事的故事,也许读完之后你会感到意犹未尽,没关系,书里也提到了乔纳森正在撰写一本自传,在自传出来之前,不妨读读这本别人眼中的乔纳森吧。
黑川雅之的设计作品总在探讨“生命与性”这一议题,他的这本近似日记的《设计与死》自然也十分感性的聊起了设计与人生、欲望、死亡等话题。全书文字中透露着黑川雅之强烈的哲学思维方式,同时这也是他将自己多年来从事设计行业所得的感悟用文字方式呈现给大家。如果你对黑川雅之有兴趣,不妨读一读。
这是一本由若干杂文组成的“不专业的建筑书”,作者是经营着独立咖啡馆的国内著名建筑设计师张佳晶。《谈点建筑好不好》以作者的建筑设计案例(比如在电视剧《奋斗》中出现过的位于北京的塞纳维拉小区)以及它们背后的故事为主线,用有血有肉的文字故事揭开了建筑设计行业的神秘面纱,讲到的建筑观点也非常通俗易懂。
在这个电商时代,人人都知道亚马逊。资深记者布拉德·斯通经过与亚马逊 CEO 贝佐斯的多次对谈,并采访了亚马逊历任高管、员工,甚至是从未出现过的贝佐斯的生父,最终写成这本《一网打尽:贝佐斯与亚马逊时代》。有八卦轶闻、商业内幕,也讲到了 Kindle 从构想到成品的故事,相信大家读起来也会和我一样根本停不下来。
美国艺术家奥斯丁·克莱恩认为所有了不起的创意都是借鉴而来的,创意人根本不必担心被谁影响——于是他用这本轻松幽默的《偷师学艺》讲述了如何站在大师的肩膀上,将别人的点子拆解重构,变成自己的灵感养分。他这么认为的,也就这么做了。
经不住华丽丽推荐名录的诱惑,趁着前阵子京东做台版书优惠活动,拿下了这本备受好评的《创意 CEO》。虽然是写给创意产业从业人员的书,但任何热爱创意的同学都可以来读读看。马里奥·普瑞肯在书里针对创意的方方面面提了各种问题,但不提供标准答案,也不鼓励读者去寻找标准答案。他会在你陷入思考时抛出一些策略实例,当然这些实例并非最好的解决办法,却能让你发现:“哇,原来还可以这样!”不知不觉间把读者引向更广的创意空间,就是这本书的特点啦。
“全日本最懂生活的男人”松浦弥太郎写了一本书,只讲了两件事:不安、寂寞。这本《不能不去爱的两件事》里,没有无病呻吟,也不讲大道理。读起来像是松浦弥太郎就坐在身边,和你梳理起那些人人都会有的低潮时刻,分享了一些他的思考,然后聊聊我们可以如何从低潮中获得成长。
这本没在封面上印书名和作者、没有版权页的《地书》由艺术家徐冰创作,全书没有一个汉字,用标识语言和符号“写”现代人的普通都市生活,蛮容易看懂。徐冰想借它表达一个“普天同文”的想法:不管你讲什么语言,也不管你是否受过教育,书籍在平等地对待世上的每一个人。创作者自有他的高度和情怀,钟爱此书的设计师朋友的话或许更容易理解:《地书》形象阐释了设计中的图形语言,从“读图”的角度来看,是本挺有意思的书。
《老空间心设计》这本书有从台湾引进的简体版。相比内地,台湾尤其是台南的民居改造做得非常成功,还吸引了很多人专程前往参观。三位作者在这本书里收录了 20 例这种台湾老宅子翻新的设计,从咖啡馆到书房、从确定风格到修缮细节均有涉猎,但大多点到即止;相比于实用价值,这本书其实在推广一种理念或经验。
中村拓志是隈研吾的学生,与其师深邃有哲理的文字不同,《恋爱中的建筑》读起来是细腻、感性、有点松散的——这大概与它原本是刊物上的连载文章有关系。在这本书里,中村讲一些小项目和他对建筑构成要素的想法,比如让树木和住宅共存、往白色涂料里滴几滴颜色做成淡彩等等,于是,建筑不再冰冷冷、与人的关系变得亲密,就像在陷入恋情一样。一本不太沉重、观点巧妙的书,适合睡前伴你入眠。
虽然价格不便宜并且好像一会儿就能翻完,但任何时候、不管之前翻过多少次,也会让人微笑着再随手翻翻。之前无论豆瓣还是微博上都有很多来自森友治博客的零散的照片,《家庭日记》把这个家庭从 02 年到 06 年的很多照片以及照片背后的故事收录到了一起。嗯,翻着翻着,大概也想有个家了。
《东京物语》的导演小津安二郎活了六十岁,拍了四十多年电影,他的电影固执地只选择日本战后普通家庭的生活为题材,镜头语言平淡,故事讲得真实又细碎,要慢慢品出味道。这本收集了小津文章和访谈的《我是开豆腐店的,我只做豆腐》很寡淡,讲他数十年怎么熬了一锅“好豆腐”。 但电影界里,有人“做咖喱饭”,有人“炸猪排”,小津安二郎专心地“做豆腐”,慢慢讲来复杂人性中温暖的一面。那是他觉得最值得回味的的东西,而人间有味是清欢。
林黛羚和詹雅兰一起采访了 16 位台湾“非主流”的木作人,他们中有用漂流木做玩具的、有做古典吉他的、有为父亲设计木屋的、有每做完一件家具就种一棵树的……他们都是真正喜欢木头的人,愿意将自己的生活将木头牢牢绑在一起。 除了讲故事,《乐在原木生活》还介绍了每一位手作人使用的工具、“玩木头”的独门技巧或工艺,还有各种木料的知识——这让“木艺生活”不至于飘在半空中。因为林、詹二人都当过记者,所以书本身的可读性很强。喜欢木头和手工的人大概能在这里颇有共鸣。
我们大都是因为宫崎骏的动画电影才认识作曲家久石让的,但通过《感动,如此创造》这本书,我们有幸看到久石让音乐作品背后的世界。一个个短小的故事,没有华丽的辞藻、惊人的情节,这位堪称“大师”的人只是在平淡谦和地讲他的音乐、他的创作历程、他的生活。 如果你有安静阅读、再放点背景音乐的习惯,在久石让的音乐里读这本书,慢悠悠度过一段午后时光是个不错的选择。音乐总是感性的,久石让不过从一个音乐家的角度,分享了他所创造的感动。
很多时候了解一个设计师或者创作者,并不见得要仔细剖析他的作品,了解并跟随他的整个人生历程或许更有收获。 对我个人影响非常大的包益民老师(大约是因为《PPAPER》的关系)的《天下没有怀才不遇这回事》三年前出版,到现在经常翻出来看看也仍然觉得很有意思。整本书从包老师的学生时代开始讲述,从每一个人生节点、接触到重要的项目等得到的感悟,也好像能够成为对后辈们的指导与建议——无论是做创意工作,或者只是热爱生活的人们都同样值得。
作为奈良美智目前唯一的官方自传,《小星星通信》更多是在以第一人称的方式讲述一路走来的历程,就像一个邻家大哥哥在讲述自己的故事,当中俏皮的环节也不少。虽说如果想要了解梦游娃娃等奈良美智的代表作品,这本自传或许并不是好选择,但如果你真的觉得这家伙很有意思,读到更多“背后的故事”也是很不错的体验呢。
吴诗源
谢欣
陈珏竹
May.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