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放在手边、可以慢慢看的书。《东京下町职人生活》以田野调查的方式访谈了八家老店铺,豆腐店、卖三味线的店、居酒屋、玩具铺等。这些手工匠人们像父辈那样固执而兢兢业业地工作、生活着,但他们知道用冰块冰镇和冰箱冰过的啤酒味道有什么不同、每天用手触摸盐卤和豆腐、刻同一个唐草也要重复着想,甚至知道蓝染的心情——“蓝的心情不好,就不漂亮。” 在轰隆隆的工业时代里,他们生活得繁琐、隐忍又没意思,但他们所承载的职人精神,沉默地诠释着对历史和传统设计的尊重,以及认真生活的“初心”。
柏木博是一位设计史学教授,中村好文是一位建筑师,柏木先生请中村先生为他盖房子,于是就有了这本从两个角度谈论一件事的建筑设计书。两位作者使用穿插叙述的方式,将一栋房子的建设过程,从想法、选地、盖屋、装修直到完工,皆叙述详尽,以建筑理论和实践操作两个角度,我们可以看到一幢房子可以盖得多么“讲究”,看到房屋如何与环境、材料、人、理想融为一体的过程。 建筑能影响人的生活方式,影响人的心理状态,选择一处房屋,就意味着选择了一种生活方式,一种心情。除了关于建造房屋、室内装修的实用信息,相信这本书也可以让你重新思考建筑与人的关系。
你有多久因行色匆匆而没有好好观察过身边的草木了?我们总是花大把的钱去野外、去动物园看自然,但《自然野趣 D.I.Y.》的作者黄一峰带领我们发现:其实,自然就在繁华的都市里,就在我们身边。他用落叶、树枝、石头甚至鱼骨头等自然物为材料,通过拼贴、拓印、手绘等方式,做成新奇又有意思的摆件、家居用品等。如果你不知道要怎么观察身边的自然,这本书将会是一本很好的指导手册,完全激发出你潜藏的、对大自然的喜爱。 尝试看看拿自然物做设计创作吧。如果你不去做,真的不会发现有多少野趣在身边,而你将永远错失它们。
这本 2009 年引进的、我们在国内能买到的佐藤可士和的第一本书为我们重新定义了“整理”的概念,佐藤可士和从对办公空间、工作台的整理讲到对资料的整理,更延伸到对创意思路、工作状态的整理,以充足的理由让类似洁癖、强迫症的工作方式变得自然而然。 当然,这只是佐藤可士和自己的工作方式的分享,但结合书中它的优衣库视觉、明治大学 VI 等作品分享一起阅读已经足够有趣,且能够给我们带来更多的思考与参照。也给我个人带来很大的影响。
这是一本设计师谈设计的独白书,由国内两位杰出的 80 后设计师刘松和王蕾联合著作,以刘松的设计作品为案例剖析,分为 “如何做设计”和“如何做设计师”两大主线。本书也是广大设计师的职业生涯指南读本,详细介绍了众多台前幕后的内容,包括技能、管理、客户等,更为难得的是,字里行间流露出刘松多年以来积累的设计哲学和美学的感悟,让读者找到一种“美沉于心”的共鸣。
设计与创新,已从单纯的外观造型上的美学、技术功能上的革新,深入到消费者的生活,为我们创造出全新的价值。意大利创新管理学者 Roberto Verganti 在他的这本《设计力创新》(Design-Driven Innovation)中,以丰富的经典案例,提出一套不同于主流设计思维的设计思考,打破游戏规则从而创造出颠覆人们生活的产品。
这是一本精致的创意美学书,关于设计、生活、理想、坚持。林怡芬用自己多年的美学素养,与十二位来自不同领域的日本生活设计家畅谈心路历程,书中平实的采访文字、生动的照片,配以精美的装帧设计风格,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浓厚延绵的生活热情和独特的日本美学。 在这本书里,有关于设计的实际建议,也能看到精彩的问答。读罢,让人不禁遐思,反观自我。无论是布艺、陶艺、美食、家居,还是独立杂志,这些设计师们的审美,以及执着无悔的坚持,让人品到了十二种生活之味。将生命中最本质的热情融入到设计和工作中,才是获得理想生活的真谛吧!
《设计诗》这本书是朱赢椿的自作诗集,但诗人朱赢椿有一个更为人所知的身份——书籍装帧设计师。在这本书里,朱赢椿用文字来玩文字游戏:将汉字拆分、重叠、排列,做成仅凭视觉就能感受到的具象诗歌,并且饶有趣味。阅读文字能使人产生想象,读《设计诗》则多了一种体会诗歌的方式——它既是“文字诗”,又是“视觉诗”。
这是一本随笔录,深受日本设计师田中一光、原研哉、深泽直人等人的喜欢。作者谷崎润一郎在《阴翳礼赞》里讲古老微暗的厕所、幽深的漆器汤碗和戴假面的能乐,讨论为什么西方人喜欢明朗耀眼、而中国和日本人讨厌那种亮光。他说东方人喜欢的美存在于物与物产生的阴翳的波纹和明暗之中,而这恰好与原研哉为无印良品定下的设计理念——“虚空”相吻合。 这本不到 200 页的小册子拿着轻便,读起来也很轻松,其中对生活中微妙细节的捕捉在半世纪后读来依然鲜活。个人的感受是,此书尤其适合厕上读。
或许设计研究、设计教育等理论性的话题看似只是专业设计师们需要关注的话题,然而实际上在每个人的生活中,从朋友的生日贺卡到家里的家具摆设,我们都会遇到需要自己去“设计”的情况。那么,专业的设计师又需要什么样的思维去解决问题呢? Nigel Cross 教授的这本《设计师式的认知》从专业的角度剖析顶尖设计师的创意和思维方式,让人获益匪浅。
对于我们这一代年轻人来说,田中一光似乎已经是有些久远的名字,但我们在生活当中仍然不断地接触到田中一光在世时留下的设计理念、作品与品牌。这本书收录了田中一光在媒体上发布过的精彩文章,包括对设计的思考、对生活的感受……很多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理念,现在看来都仍然有着前瞻的意义,也让我们看到一个从上世纪 50 年代开始不断尝试和思考、将一辈子都奉献给设计这件事的开拓者与耕耘者的形象。
上周实验室为大家推荐了一本《设计并不重要》,而本周要为大家推荐的书同样有一个极富挑衅意味的名字:《设计师无影响》。在书中,作者 Austin Howe 以独特视角,从不同的设计师身上获取灵感并原汁原味呈现在读者眼前。我们深信设计的力量,也从不怀疑设计师在当下这个瞬息万变的社会中的影响力,而我们也欣赏这种敢于提出质疑和严肃反思的精神。
一直以来我们都在努力传达着“设计的重要性”,而在同一时刻,一些设计师却开始反思设计是否真的那么重要?在曹琦和李晓斌的这本《设计并不重要》里,通过访谈的形式与香港设计界九位知名人士沟通,反思设计的本质,也探寻着设计的发展方向。而书籍的包装设计本身也充满了惊喜。设计到底重不重要?相信每个人心中都有他的答案吧。
建筑与设计,在它诞生的时刻会是怎样一番景象呢?日本新生代建筑师藤本壮介在他的这本《建筑诞生的时刻》 中,讲述了他的创作理念与灵感源泉。从大自然中生命的秩序,到巴赫的美妙音乐,点点滴滴的思考超越了空间的维度,而最终见证了一座建筑的诞生。
把《PPAPER》上包益民和许舜英的对谈提取出来,就成为了关于选择、品味与日常生活方式的独立小册子,虽然也许换一个人来讲述自己对品牌的选择和那个挑剔劲儿就完全不成立了,但没办法,谁叫她是许舜英呢。如果要我用书里的一句话来概括这本书,大概就是那句“没有品味做任何事都会有问题”了。
就算不知道 Helvetica 这个字体的名字,但我们仍然无法脱离地生活在满是 Helvetica 的世界里,包括苹果、微软、宝马、MUJI 在内,我们身边太多熟悉的品牌 logo 都用了 Helvetica 作为英文字体使用。这本《字体传奇》准备了丰富的资料,让我们了解字体发展的过程(也包括同时期的其它竞争字体),内页设计也完全的“Helvetica 化”,在阅读之外,也有了更多收藏的意义。
每一本书都是一个设计:作家“设计”它的内容,而装帧设计则是去承载这一“设计”的载体。从外在的封面到每一页纸的质感,当一切都经过精心思考,才能最终完美呈现一本书的价值。在日本设计师铃木成一的这本《装帧之美》中,我们看到封面设计、装帧手法、印刷技术是如何与设计师的概念巧妙融合,最终形成一本美丽的书籍。
好的设计,总是能够经受住时间的考验,在人人都喜新厌旧过度消费的时代保持着永恒的新鲜感。在这本《永恒如新的日常设计》中,作者小林和人精选 170 件经得起考验的美好设计,以细腻的文字带读者走进这些设计背后的理念与故事。
设计,当然不只是设计师们的工作。从好看的 PPT 到微博的头像,生活中的每个细节都可以美好而富有设计感。在宇治智子的这本《培养设计感》中,我们或许能够找到培养“设计感”的方法。无论是竞争激烈的职场或是用心经营的生活,“设计感”或许能够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
我们能从成功中获取经验,当然也能从失败中吸取教训。这本《设计灾难》中收录了 27 位顶级设计师的失败教训。听听设计师们的“牢骚”,看看他们的烦恼,避免让他们的担忧成为现实也是一件有意义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