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心理学》系列已经到第四本了,仍然是给非专业的人群看的、以设计的角度看待世界的入门书。
每周一书:艾德·卡特姆、埃米·华莱士《创新公司:皮克斯的启示》
我们都知道皮克斯只出精品且充满无尽的想象力,但这一切的背后,都有着属于一家“创新公司”的成熟机制在紧张而高效的运转。
请准备好,跟着妹尾河童一起钻进川端康成写《雪国》的屋子、三宅一生的创作室、斋藤义的建筑工地、蜷川幸雄的排练场吧……
每周一书:兰道尔·门罗《What If?那些古怪又让人忧心的问题》
哭多了会脱水吗?如果一场暴雨的全部降水都在一个巨大的雨滴中会怎样?面对这些脑洞大开的假设性问题,看看前 NASA 机器人研究员、极客幽默漫画撰稿人兰道尔·门罗会如何解答。
我们用着免费的系统和软件、体验免费商品,抑或是搭乘专车首单免费,但免费并不是不收钱这么简单。克里斯·安德森用《免费》解释免费,让你看到背后的故事,当然你也会知道,一分钱一分货的道理始终是存在的。
究竟是什么让你无法抗拒奢侈品的诱惑、非买不可?而那些放下身段、“与民狂欢”的奢侈品究竟还剩下多少内涵……这本《奢侈的!》把奢侈品的内幕“剥”给你看。
如果说好玩的东西才吸引人,那这本《自知心理学》应该是一本很容易读下去的心理学科普读物。书中解读了不少生活里司空见惯的现象,用幽默笔触告诉你背后的心理学机制,比方说你为什么很困了还不睡?初恋为何难忘?或是为什么人们在电梯里都很“规矩”…… 一个从自己、身边事接近心理学的契机,因为有趣所以读起来也很快,非常适合大家闲来翻翻,也更了解自己。
思考,很难。因为学到的知识,不经过思考就无法变成你的个人智慧。思考,又不难。爱动脑的上田正仁从芜杂的生活和工作中拎出思考的线索,编织成一套系统式的思考力养成法则。这位东大物理学的人气教授不是授人以鱼,而是擅长“授人以渔”,并且把“渔具”制作得有趣又好用。所谓“脑洞大开”的思考回路,也可以用后天的训练培养而成,至于“如何思考”这个问题的线索和答案,就隐藏在《思考力:潮爆东京大学的思维公开课》里。
沟通或是人际交往这种说起来头头是道、做起来总是不容易的事情,在松浦弥太郎的《谢谢你》里面成了一种体贴的修养。这种体贴并不是“做什么都可以”或者热情表达喜欢,反而他觉得人跟人之间保持距离、给予信任其实更重要。 这肯定不是一本实战型“处世指南”,但纸背下却有种叫人愿意把善意变成自己“生活风格”的温暖,甚至觉得明天开始就要认真对着每一个碰面的人笑一笑。
近几年影响了很多人的“断舍离”,最近它的推广者山下英子出了这本实操书。比起此前摆道理、传达精神的感化路线,山下英子这回直接举起鞭子,从时间、人生、生活三个维度提炼出 30 种方法,一步步教你整理房间、克制购物欲、改掉拖延症、提前完成计划……几乎就是各类懒癌患者的人生指南,也把“断舍离”从概念变成了实实在在的生活方式。 总之是一本挺有实际意义的书,读着读着也不妨就实践一下,也许可以帮你在繁忙生活里找到解脱和出路呢。
深入影响了我的设计师,但实际上在背后佐藤可士和的妻子佐藤悦子功不可没,一个负责创意一个负责经营,真是相当让人羡慕的 couple。这本书基本延续几年前《佐藤可士和的经营术》的结构并增加了更多案例,以及这几年来佐藤可士和思维与工作方式的变化,仍然相当有看头。 并且我始终觉得,跟佐藤可士和相关的书好像从来就不是给设计师们看的,倒是更合适给热爱生活或者想要改善工作方式的普通人的生活读本呢。
尽管今天我们都知道苹果的产品好看好用,但在 25 年前,像这样“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还是个新鲜玩意儿。诺曼用文字将它提炼、传递出来,影响了整个设计界。而现在,这本《设计心理学 1:日常的设计》以更贴合时代的方式回来了——诺曼亲自操刀增订超过 50% 的内容,对这些年的全新案例、交互形式加以精选、解析,不仅要提醒设计师们遵从设计原则,也想教大众懂得欣赏优秀的作品。在他看来,把懂原则和会欣赏结合起来,将是当下创新社会中最厉害的工具。
“员工见面必须打招呼、到点必须下班、提案禁止超过一张 A4 纸、有问题先看手册别随便请教……”这些记录于 MUJI GRAM 工作手册中的条款,在良品计画会长松井忠三看来正是决定 MUJI 扭转经营困境、走向强大的秘密。如果说《无印良品的改革》是借渡边米英之笔讲述 MUJI 如何度过危机,那么这本《解密无印良品》则是松井忠三亲自上阵总结,既探讨管理策略,也剖析自我成长,让大家有了一个从经营角度去了解 MUJI 企业文化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