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 年,中国大陆的首家 MUJI 门店在上海南京西路开业。20 年后的今天,MUJI 已经覆盖大陆 81 座城市,门店数量来到了 414 家,占日本本土之外的海外门店总数的 55% 以上,其中更是包括了 14 家旗舰店(数据截止到今年 6 月 5 日)。
中国市场之于 MUJI 的重要性,以及 MUJI 对于中国市场的重视程度都可见一斑。
在过去 20 年风起云涌的中国市场,有太多海外品牌声势浩大地闯入,最终又悄无声息地离开。MUJI 是留下来的那一个,但扎根的这一路也并非风平浪静,从与日本本土定价的差异、供应链效率问题,到商标诉讼、山寨泛滥,MUJI 在中国的发展持续面临内外双重的挑战。
2019 年是一个转折点,这一年 MUJI 在中国正式启动了“全面本地化”并获得了显著的成效。当下,MUJI 的生活杂货商品中 70% 为中国本地开发,今年“618”MUJI 更是首次登上了天猫服饰销售榜的 TOP20,MUJI 中国已经连续 3 年保持销售和利润的双增长。
这 20 年,一方面是 MUJI 越来越懂中国,另一方面是中国消费者也在越来越懂 MUJI。从昔日对大牌 logo 的追逐,到如今更趋理性的消费习惯,国人的消费观念已经悄然转变,而为反思上世纪 80 年代日本泡沫经济而生的 MUJI 及其反消费主义的理念,比以往任何一个时刻都更能引起中国消费者的共鸣。
“無印·有声”,细节微小,但也处处有回声
面对 20 年的里程碑,MUJI 用一句“無印有声,二十年声声相伴”,来庆祝与中国消费者逐渐走向彼此、更懂彼此的这段旅程。
在为这一特殊时刻而创作的短片中,MUJI 由大自然的回声切入,转向生活中人与物之间有来有回的互动。“树叶沙沙,是风的回声”,而“充电线遇见收纳盒,是生活关于秩序的回声”。
其实仔细想想,MUJI 从来不创造新的消费需求,而是注视着生活中那些哪怕微小的动静,并以设计予以回应。
这不是某一次的灵光一现,而是基于对生活的理解,只有 MUJI 始终在带来这样实用又巧妙的解决方案。MUJI 贯彻品牌的价值观得到的持续输出,特别的自然而然,“这样就好”。
在庆祝 MUJI 中国 20 周年之际,MUJI 特别制作了一本《無印·有声》特刊。正如这 20 年是 MUJI 与中国消费者相知相伴的旅程。书中梳理了 2005 年至今 MUJI 推出的 21 款经典商品,并分享了消费者与它们相伴的真实故事。这 21 件在国内深受欢迎的商品,其实也成为了消费者日常生活的一个切片。
按自己的节奏走,造一个属于“良粉”的线上岛屿
这本《無印·有声》特刊并不对外发售,MUJI 将它作为了一份礼物,通过线上线下的各种互动来赠送给“良粉”。而最近有了一个新的获取渠道,那就是 8 月刚刚全新亮相的 MUJI app。在进入 app 的过程中,特刊《無印・有声》或会员纪念徽章等礼物会随机掉落,这是 20 周年庆期间 MUJI app 为大家特意准备的惊喜福利。
其实当下国内电商经济主要依托第三方平台,甚至一些品牌都已经放弃了自己的官网渠道。在这样的背景下做自己的 app 似乎有些反潮流,但 MUJI 也有自己的考量。从销售的角度讲,自营 app 显然不会像第三方电商平台一样高效,流量一定不占优势,而 MUJI 也的确没有只把它当作一个交易发生的平台,它更像一个社区,一个属于“良粉”的线上岛屿。
进入 app 首页,可以看到“材、居、衣、愈、途”5 个分类,它们分别对应材料、家居、服装、洗护、旅行。点击任意一个分类,会有多个子类别展开,比如在“材”这一分类下有“棉”、“汉麻”等细分入口,点击一个进入,我们可以了解到相关商品的理念、素材来源、工艺等等详细的内容,能更直观具象地了解 MUJI 制造这一商品的初衷及其背后的故事。
同时 MUJI 在 app 中专门设置了一个“灵感”板块,这里集结了不同生活场景下的灵感模板,它们都是基于用户的真实分享——像不像是 MUJI 版的小红书?大家还可以按照不同的需求筛选特定类型的灵感。
与此同时,它也集合了商城、会员福利、积分兑换等实用功能,并且还有一些 app 专属的特殊互动板块,比如“门店探索”在鼓励用户打卡线下门店(每打卡 5 家门店即可获得一套城市贴纸),此外用户还可以享受 app 专属折扣等优惠福利。
整个 app 仿佛是一个线上社区,MUJI 在这里细腻地与消费者分享理念与产品故事,也为“良粉”提供了一个可以互动的平台。不追求即时转化率,而更致力于培养长期的品牌认同,努力与用户建立更深度的持续联结。
保持风格,也更懂你,MUJI 的在地化叙事
反潮流地推出 MUJI app,这符合 MUJI 慢节奏、长期主义的品牌风格,但其实也是出于对中国本土消费者深度情感需求的洞察。消费者越发倾向理性主义,做出消费决策时会需要更充分的理由的支撑,无论是实用维度还是情绪维度,品牌都需要给到更多被选择的理由,MUJI app 是 MUJI 用自己的方式对这一需求所做出的回应。
这是 MUJI 的在地化叙事的一次体现,而近年来,MUJI 在中国的在地化叙事呈现出越发细腻的趋势,以至于常常会让人感觉到“嗯,MUJI 懂我”。
比如今年 3 月在推出全新春夏汉麻系列时,MUJI 就给大家带来了一个大大的惊喜。
汉麻系列是用黑龙江种植的汉麻为主要素材所打造的服饰系列,也是品牌在地取材实践的代表性产品,而在这次的大片中,MUJI 出人意料地请来了隐退多年的金城武进行合作,人选的特殊性、与品牌调性的契合以及大片的质感,都让这次特殊的企划获得了大量的正面反馈。尤其在大家对明星合作已经习以为常的当下,MUJI 能完成一次破圈传播,真是非常难得。
另一个案例是最近成都太古里旗舰店的围挡。今年夏天,这家开了近 11 年的世界旗舰店正式打围进入升级状态,而 MUJI 带来的围挡意外地在成都本地火出了圈。没有浮夸的口号和巨大的 logo,也没有熊猫、竹子这类脸谱化的成都元素,而是选择了苍鹭、盖碗茶这些,让大家看到忍不住会会心一笑。
其中当地人称“洗脚鸟”的苍鹭已经是大家非常熟悉的动物,去九眼桥、锦城湖公园观鸟拍鸟已经是当下成都人休闲的热门活动,而苍鹭正是当中的主角之一,现在它也站在了成都太古里。
水流不息,但苍鹭静静伫立在水中,像在繁忙的成都太古里,MUJI 旗舰店正在此刻稍作休息。“川流有息”的标语也平静诉说着生活忙碌,但我们其实也可以慢下来,休息休息。
长久的关系,建立在懂与回应之上
如今我们谈论可持续、长期主义,而这正是 MUJI 从上世纪 80 年代创立之初便致力于分享给更多人的生活方式。在陪伴中国消费者 20 年的时间里,MUJI 用自己的方式与节奏,以那些融入我们生活方方面面的物品为媒,润物细无声地将尊重自然、回归本质的理念带入更多国人的日常生活。
商品也好,宣传也好,MUJI 的在地化叙事已经超越了单纯的符号和噱头,而真正联结到了本土消费者的生活方式与内心深处。更加难能可贵的是,在本土化的过程中,MUJI 仍然“很 MUJI”,它还是那个大家喜欢上它的、最初的样子。
可以说,MUJI 中国的 20 年,一方面“很 MUJI”,不随波逐流,保持了独立的观察与调性,有自己所坚持的价值与哲学,不做趋势的跟随者,却恰恰成为了趋势的塑造者。另一方面又“很中国”,善用“自然的力量”对中国市场以及消费者的需求保持了持续的深刻洞察,让 MUJI 可以真正融入到在地生活中,以理解为基础,事事有回声。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