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印良品”商标权诉讼终局:MUJI 输给了山寨者,这会带来怎样的影响?

吴诗源 // 昨天 19:58

如果稍微留意,在线下可能不难看到正宗的 MUJI 和一个店铺、产品甚至标签设计都类似 MUJI 的“无印良品 Natural Mill”,它们不会在同一间商场出现,但经常也离得不太远,甚至后者也有天猫旗舰店,尤其对于非 MUJI 粉丝的普通顾客来说,“买错”可能是时有发生的事情。

事实上在此之前,MUJI 对这个“李鬼”的商标诉讼就一直在持续,最早从 2001 年就开始了。但这成了一件并不顺利的事情,我们曾在 2018、2019 年连续报道过阶段性进展:2018 年底 MUJI 发布公告解释过来龙去脉,而 2019 年底,MUJI 方面甚至按照败诉的终审判决给山寨者道歉,当时也引发了热议。

后续双方的诉讼并没有结束,2021 年 11 月 4 日,“无印良品 Natural Mill”的所有方北京棉田纺织品有限公司反诉株式会社良品计画由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法院公布了一审结果,这次甚至认定了 MUJI“构成商业诋毁行为”,判决 MUJI 需赔偿 40 万元,“并在相应范围内消除影响”。

而到了今年 6 月 23 日,最高人民法院以(2024)最高法行申 7358 号《行政裁定书》,驳回了株式会社良品计画对于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2022)京行终字 1597 号《行政判决》的再审申请,明确了北京棉田纺织品有限公司在第 24 类商标上拥有的“无印良品”商标继续有效。

这次的裁定基本上结束了这一持续 24 年的商标所有权的争夺,而结果其实维持了此前几次判决的结果,MUJI 并没有追回这个类别上的商标。而接下来除非有新的决定性证据出现,MUJI 方将很难再次发起对商标所有权的申诉,判决结果发生改变的可能性已经很低。

其实在裁定刚出来时,市面上并没有太多讨论和关注,而 7 月 10 日北京棉田集团董事长马涛在民营企业知识产权实践媒体座谈会上将这件事作为“中国民营企业在知识产权保护领域的成功案例”来进行分享,有更多媒体开始跟进这一事件。

并且和海外媒体一片哗然,且纷纷谴责这种匪夷所思的山寨不同,在国内,双方都投入了传播资源,也因此有了对立的两种声音。在北京棉田的立场,这甚至被描绘成了“民营企业不屈不挠对抗外来强大敌人”的艰难历程,上升到了“民族品牌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高度。

多说两句:不过 MUJI 并非在所有诉讼里都输了,北京棉田一度将“无印良品”作为公司名字,并持续申请诸如“无印”、“良品”等关键词的商标,还以这个名字开招商会(MUJI 方面也发布过公告表示“在大陆地区从未许可任何企业或个人开设加盟店”),公司业务也在试图突破第 24 类商标的范畴。

也因此法院曾判决过要求北京棉田修改公司名字,之后“北京无印良品投资有限公司”更名为“北京棉田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北京无印良品家居用品有限公司”更名为了“北京无印工坊科技有限公司”。

其实这件事性质并不复杂,可以说一目了然,但相比大家会提到类似的“乔丹”商标案来说,北京棉田对于“无印良品”商标的所有权在法理上的确挑不出毛病,这不像迈克尔·乔丹那样有明确的指向性,北京棉田也的确在用“无印良品”商标持续销售第 24 类商标下的产品,使得 MUJI 无法以连续三年没使用商标的“撤三”条款来拿回商标。

对于这样的结果 MUJI 应该很早就已经清楚,但该做的工作也必须去做,属于无奈之举。

而或许更有意思的是北京棉田在整件事里的考量。

抢注商标这种事在当年宽松的政策下并不少见(差不多在 2000 年阶段,国内企业开始更广泛地“看世界”,而国际企业很多还没进到国内),但很少会持续到今年,它们大多早已以不同方式结束。比如当年的 iPad 商标案和特斯拉商标案都达成和解,最初的注册方拿到一笔钱离场,苹果和特斯拉则分别拿回了商标使用权。这是类似的商标抢注案例常见的结果。

或者一些公司通过抢注商标起家,然后一边山寨,一边把自己的品牌做起来,并在“正主”进入国内后卖出商标或者让抢注商标悄悄淡出,完成独立品牌的转型。这也是个务实的做法,毕竟抢注商标即便法理上没问题,但终会落人口实,群众心里有杆秤,真想把企业长期做下去,尽早处理掉可能的风险也是必要的。

还有的就真的是注册在先,且虽然在同一类,但产品并不类似。比如福特在 2011 年为 Mustang 车型去申请“野马”品牌,但早在上世纪 80 年代就有四川野马汽车(Yema)了,产品也并不是模仿 Mustang 去的。最终福特败诉,Mustang 在官方层面始终没有用上“野马”这个约定俗成的名字(当然粉丝们还是叫它“野马”)。

但北京棉田不属于其中任何一类,公司不仅抢注了商标,而且各种设计都按着“正主”来山寨,公司在做大的过程里也打造了自己的品牌,但山寨品牌仍然在做,规模还在扩大,有种摆明了就是要恶心你、蹭你蹭到底的味道(此前在接受日本记者采访时还表示过“是 MUJI 抄袭的我们”)。

从这个角度,虽然北京棉田的律师方表示是 MUJI 多年来“持续干扰商标确权进程”,但这个结果给人一种感觉,就是北京棉田其实挺享受这个过程。MUJI 在打一场赢不了的官司,而这持续将北京棉田推到了法理上更理直气壮的位置,也为北京棉田提供了源源不断可以去讲的话题。

就像北京棉田集团董事长马涛最近在接受采访时所说的“我认为这不是案子的结束,可能是新一轮商业大战的开始”,这让人感觉 MUJI 更像是被做了一个局,而北京棉田是准备要“吃定”MUJI 了。

话说回来,除开情感上令人生气,从实际结果来说,对 MUJI 的影响有,但或许不是那么大。首先 MUJI 在中国拥有国际分类 1 - 45 类几乎所有商标,被抢注“无印良品”的只是第 24 类,这类商标涉及的产品主要是织物,比如毛巾、床单、床罩等,这是 MUJI 的一个大品类,但就这一个品类,别的不影响。

在这个品类下,MUJI 现在的床品和毛毯等出现时会只用“MUJI”这个名字(比如天猫上的产品标题、产品包装和标签等。甚至海报上的 MUJI logo 也是不带“無印良品”的),其它品类则会用完整的“无印良品 MUJI”——但也仅此而已,其实不太会给大家实际购买造成什么困扰。

这也是因为 MUJI 有一个很大的粉丝基本盘,对于粉丝来说,是不是 MUJI 一眼就能识别,买错是不可能的。而奔着山寨去的顾客本身也不会是 MUJI 的受众,MUJI 要争取这部分受众也意义不大。

真正会被误导的是非 MUJI 粉丝的大众顾客,那种听说过“无印良品很棒”,甚至听说过一些著名的日本设计师,但其实对品牌没有太多认知、想要尝试看看的人群。往好了想,这部分人群在买了山寨后,大概率也会在某一天发现自己买的并不是原本想象的,到时候再完成一次觉醒也未可知。

而对于这个“无印良品 Natural Mill”,或许谈品牌转让是摆在 MUJI 面前剩下的可行选项,只是以现在北京棉田的架势,这应该也是很难去做的事情。按照北京棉田在民营企业知识产权实践媒体座谈会上介绍的,目前“中国无印良品”在线上有各类店铺近 300 家,线下有 200 多家实体门店,年销售额数十亿元,这已经是一笔很大的生意。

因此接下来不管我们愿不愿意,我们都将继续在国内看到两个“无印良品”,这或许会持续相当长的时间。

当然 MUJI 这事远没有 New Balance 商标案那么惨烈(判决 New Balance 要赔偿的金额动辄几百上千万元),但现在这个时代,网友们会对霸王茶姬的设计打着放大镜去发现“借鉴”嫌疑,对每款国产汽车的设计都要去分析模仿的痕迹,消费者也在成长,大家对抄袭都已经深恶痛绝。往大了说,中国各行各业都已经过了要靠山寨的阶段,自主创新早就是时代主旋律,三四线城市和低端市场虽然还有山寨的土壤,但也都是不上台面的事情。

而“无印良品 Natural Mill”也许会成为最后一个堂而皇之存在的合法山寨,这会是一个污点,提醒着我们民族品牌还没有完全走上自己的道路。

评论提交成功!通过后将出现在下方评论区。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