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近 5 小时的马拉松式论坛,带你走进前卫建筑团体 Archigram 的实验城市

陈露致 // 2020年11月24日 23:40

11 月 21 日,“M+ 寰游 x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Archigram 城市”论坛活动在上海举行,3 位 Archigram 成员 Peter Cook、Dennis Crompton 和 Michael Webb,以及 5 位国内建筑师李涵、刘家琨、张永和、马岩松和孟岩参与了当天的活动。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Power Station of Art,缩写 PSA)也在 B 站全程直播了这场将近 5 小时的马拉松式论坛。

去年,M+ 宣布将伦敦建筑团体 Archigram 的档案纳入馆藏,这套档案包括绘图、出版物、草图、模型、录像、短期印刷品等,涵盖了 Archigram 活跃时期大概 200 个项目。借此契机,M+ 和香港大学及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合作举行了讲座、放映、演讲和研讨会等一系列活动。

Archigram 活跃于上世纪 60、70 年代,共有 6 位成员:Warren Chalk、Peter Cook、Dennis Crompton、David Greene、Ron Herron 和 Michael Webb,很多人称他们为“建筑界的嬉皮士”。Archigram 提出了一系列颠覆已有建筑和城市系统的设想,比如在他们看来建筑也可以像服装这样的消费品一样快速更替,城市可以像汽车一样流动而不是固定于某个坐标。

Archigram 的理念和实验性的设计彻底抛弃了既有的规则,而完全用另一套语言和逻辑来构想,加之他们的设计——比如“插接城市”、“移动城市”等都是对于整个城市的重塑,而不是小规模地针对某一栋建筑,实现的难度可想而知,因此 Archigram 的设计并没有真正被建造过,但他们的思想却对之后很多建筑师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次在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举行的活动中,主办方首先放映了两部影片,一部是 BBC 制作的《Archigram 1967》,这是当年 Archigram 在全国电视的首度亮相。另一部则是团队成员 Dennis Crompton 亲自制作的《Archigram Opera》,这部片子完成于 1972 年,影片以 644 张投影片展示了 Archigram 数十年的一系列作品。

当年 Archigram 主要通过杂志、展览等媒介而非实体建筑的形式来展示作品,他们也因此创造了一套独特的视觉表达语言。这些图像将严谨、符合工程学逻辑的制图和流行文化的元素以及波普艺术风格的色彩相结合,它们的效果、影响力和传递的信息即便是放在今天这样的图像时代,也仍然超出了建筑的范畴。

放映结束后,5 位国内建筑师——李涵(绘造社)、张永和(非常建筑)、刘家琨(家琨建筑)、马岩松(MAD 建筑事务所)和孟岩(都市实践)都分别带来了演讲,他们都分享了 Archigram 对他们的影响,以及介绍了各自的代表作和近期的作品。

3 位 Archigram 成员也通过视频连线的方式带来了分享,并和现场建筑师进行了对谈,此外还回答了现场观众的提问。在当天近 5 个小时的活动中,几位老先生几乎全程参与,精神状态看起来很不错。

人在美国的 Michael Webb 在当地时间凌晨 4 点多就参与到了活动中,团队里负责技术的 Dennis Crompton 在简单的 Zoom 连线里也变着法子找乐趣,又是变换机位,又是玩虚拟背景,Peter Cook 更是在直播中途吃起了冰棍。虽然几位都 80 多岁了,但你能从这样一些小细节里感受到他们热情,这也是 Archigram 作品中所带有的气质。

关于 M+ 再多说两句,M+ 聚焦 20 - 21 世纪的视觉艺术、设计及建筑、流动影像,建成后将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现当代视觉文化博物馆之一。博物馆坐落在香港西九文化区,建筑设计由 Herzog & de Meuron 负责,预计将在明年正式开放,这也会是九龙天际线全新的组成部分,也是之后大家去到香港时值得重点留意的文化场所。

评论提交成功!通过后将出现在下方评论区。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