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威尼斯,中国建筑师们想在建筑双年展上说些什么?

水小姐 // 2016年5月30日 15:03

在 2016 年威尼斯建筑双年展正式对公众开放之前,成都的一场官方新闻发布会将关注双年展的目光吸引到了建筑师刘家琨身上。作为受邀参与主题展的三位中国建筑师之一,刘家琨将他的参展作品“人山人海:日常生活的欢庆”——成都西村•贝森大院的模型带到了威尼斯。

正如同中国电影圈对威尼斯电影节的痴迷,威尼斯从来不缺少中国人的身影。享有艺术界的“奥林匹克”和“双年展之母”的美誉,威尼斯双年展包括威尼斯电影节(Cinema)、艺术展(Art)、建筑展(Architecture)、舞蹈展(Dance)、音乐展(Music)、戏剧展(Theatre)等等,只是分别在不同的时间和年份举行。 

通常情况下,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主要有三个级别的展览:主题展(Participates)、国家馆(National Participants)以及平行展(Collateral Events)上。除开由总策展人直接委托的主题展和代表国家的国家馆,其他大部分的展览都属于平行展,也就是由独立策展人申请并通过官方审批,分布在威尼斯城区各处的展览,通常也会在官方宣传页的地图上标明。

在这三种类型的展览中,都出现了来自中国的建筑师/设计机构的参展作品。与此次双年展主策展人亚历杭德罗· 阿拉维纳提出的主题“来自前线的报告”(Reporting from the Front)相呼应,参展方大多都摒弃了精英化的视角,将关注点落脚到日常生活和追溯传统之中——建筑的目的,最初不过也就是为了改变人们的日常生活。

主题展/ Participates

刘家琨

“人山人海:日常生活的欢庆”

对于建筑师而言,入选威尼斯建筑双年展的主题展就是他们“江湖地位”的证明。也无怪乎第三次来到威尼斯的刘家琨觉得“感觉有些不同”。此次,他的作品主要关注建筑项目的地域特色和基础性建筑材料的非常规使用上。 

在主题展的中央馆内,一个以西村大院为原型的游戏模型装置“西村 Run”吸引了众多观众。装置提取了西村大院中最具特色的环绕步道和公共部分加以夸张变形,并在模型各处安置人偶。观众可以通过模型中钢珠的滚动,体验大院的运动性、休闲性和参与性。

王澍/陆文宇

以乡村建筑实验恢复传统文化

中国建筑界的领军人物王澍已经多次受邀参与威尼斯建筑双年展,这次他带去威尼斯的作品是杭州富阳区洞桥镇文村改造项目。

乡村建设无疑是当下最受关注的话题之一,作为建筑师的王澍希望能通过乡村建筑的试验把传统文化保留住,恢复国人的文化自信。他将改造项目所使用的真实材料放在陈列在现场,包括当地的杭灰石、黄黏土等等,给参观者带来直观的体验。

张轲/标准营造

“微胡同”的实验:如何对待城市中的个体?

“微胡同”是张轲领导的标准营造在北京大栅栏杨梅竹斜街进行的一次建造实验,目的是探索在传统胡同局限的空间中,创造可供多人居住的超小型社会住宅的可能性。 

参展项目其中一个是胡同里面的儿童图书馆。在布展现场,这个儿童尺度的空间给观众带来了特殊的身体性体验,展示了图纸、模型所无法传达的信息。

中国国家馆 / National participants

平民设计,日用即道

Daily Design, Daily Tao-Back to the Ignored Front

对于本次双年展的主题,中国国家馆的策展人梁井宇给出了自己的阐释。他认为,只有重拾传统文化中的勤奋节俭、敬畏自然,躬身学习祖辈残留在平民百姓当中的智慧,让设计回到多数人——平民百姓当中,才是中国建筑不能忽视的前线。

 

基于中国馆“平民设计,日用即道”的主题,由建筑师、景观建筑师、服装设计师及艺术家等组成的九位参展人和机构展出了涵盖“衣”、“食”、“住”三个部分的内容,分布在中国馆室内和相邻的室外处女花园两个展区。 

场馆布展最大程度了体现了中国民间的传统设计——每个项目以统一形式分散于场馆之中,使用民间最常用的麻制、树枝、草编等材料组成小的展台与坐垫,微光在麻布下衬着解说文字若影若现,仿佛回到了中国的原始村庄。

场域建筑和无界景观带来大栅栏杨梅竹斜街古城改造项目,鼓励居民共享花园,改造社区关系。 

众建筑的“内盒院”项目通过预制化模块建造系统,建立“房中房”,提供了一种相对低廉的方法来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这种预制化模块不但易操作、便于运输,居民自己就可以轻松安装。所使用的特殊复合板材还能解决老四合院中的保温、隔音、防潮等问题,且能耗也仅为新建四合院的 1/3。

“无用”品牌创始人马可的参展作品——无用之土地,展现对于消费主义的批评和对传统手工艺的捍卫态度。

艺术策展人左靖展示了他作为乡村建设者的成果:他对当地民间工艺进行整理,对古建筑进行保护和再利用,复兴乡村公共文化生活。

展览时间:2016 年 5 月 28 日-11 月 27 日
展览地点:威尼斯军械库国家馆展区
参展艺术家/机构:场域建筑、马可、众建筑、润建筑、宋群、无界景观、王路、朱竞翔、左靖

平行展(Collateral Events)

相对需要收费的主展馆,大多数平行展都是可以免费参观的。本届建筑双年展上,以平行展的身份出现的中国(包括港、澳、台)参展方同样不乏亮点。 

 “穿越中国——中国理想家”/ Across Chinese Cities – China House Vision

由北京设计周主办,包含“中国理想家”和“成都·厨房计划”两部分。联合MAD、王昀、华黎、刘家琨、张永和、张轲等多个设计团队,“展现中国城市与文化的变迁”,其中,成都作为主宾城市,将展示威尼·马斯(Winy Maas)、隈研吾等建筑师通过建筑所表现的生活方式。

展览时间:2016 年5 月 28 日- 9 月 26 日,10:00 AM-5:00 PM;周一闭馆,8 月 1 日-22 日期间闭馆。
展览地点:威尼斯建筑大学特隆馆

“共生”/ Coexistence

澳门历史城区是见证了中国文化和葡萄牙文化交融与共生的区域,2005 年被列入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遗产名单。本次以“共生”为主题的的平行展则展示了在此区域内东西方文化的共生。

展览中,可以看到澳门历史城区内一系列正在恢复和再生的建筑项目及正在消失的传统建筑技艺,以及对于澳门本土建筑材料和技术的重新发现。 

展览时间:2016 年 5 月 28 日-11 月 27 日,10:00 AM-6:00 PM,周一(除 5 月 30 日、9 月 5 日、10 月 31 日、11 月 21 日之外)闭馆
展览地点:威尼斯军械库,Castello, 2126/A

台湾再制:常民构筑/ Everyday Architecture Re: Made in Taiwan 

参展团队从常人的角度出发,探讨最接近日常生活的理想建筑原型,并发掘普通人如何应用日常媒介和材质进行环境的改造,以寻求来自不同生活层面的智慧和创新。值得关注的亮点是“农业秸秆综合利用技术”,设计出容易组装、环境舒适的房子,以及可能取代LED的电子纸显示器。

展览时间:2016 年 5 月 26 日至 11 月 27 日,10:00 AM-6:00 PM,周一闭馆。
展览地点:威尼斯普里奇欧尼宫

建筑兵法/ Stratagems in Architecture: Hong Kong in Venice

香港的城市设计在多功能和灵活性方面享有盛名,然而,日常生活中仍不时有死板和欠缺选择的情況发生。参展艺术家/建筑师以“三十六计”为灵感,呼应“前线”的主题。他们在古代兵法中自选一个谋略,透过建筑来展示他们如何在建筑的前沿战场上取胜。

展览时间:2016 年 5 月 28 日-11 月 27 日,10:00 AM-6:00 PM(5 月 28 日-9 月 24 日期间,逢星期五和星期六开放时间为10:00 AM-8:00 PM)周一闭馆,5 月 30 日、9 月 5 日、10 月 31 日及 11 月 21 日除外。
展览地点:Campo della Tana,Castello 2126, 30122 Venice(在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主场馆军械库入口對面) 

评论提交成功!通过后将出现在下方评论区。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