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有点累,但“业界良心”《黄金时代》值得进电影院看

May.S // 2014年9月26日 01:46

作为香港新浪潮电影的代表人物,许鞍华拍过很多好电影,《姨妈的后现代生活》、《女人四十》、《天水围的日与夜》、《桃姐》都好评如潮,但她第一次如此热烈地被大陆主流电影市场所关注。这次的作品,是即将于 10 月 1 日上映的《黄金时代》。

▲汤唯、冯绍峰、朱亚文、田原参与了 9 月 24 日在上海大光明剧院的点映见面会,背景为“笔锋”版海报。

九月初,《黄金时代》作为威尼斯电影节的闭幕影片首次放映,之后在多伦多电影节展映,又将代表香港参加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角逐,但《黄金时代》并不志在夺奖。几乎整个九月,许鞍华和主创转场各城市宣传,这位已经 68 岁的导演一遍遍地谈自由、谈民国、谈萧红,谈“饮食男女、日常烟火”,她说:“我二十多岁就想拍萧红的故事,等了几十年,终于实现了这个愿望。”

关注电影节和导演行踪的毕竟是少数,国内观众发觉“《黄金时代》要来了”,大多是因为这些海报:

▲国际版海报之美国版(左)、韩国版(右)。

▲国际版海报之日本版(左)、台湾版(右)。

▲“天地”版海报。

四款国际版海报出自一位至今不知道名字的内地设计师之手,它们得到的称赞和热议,远远超乎许鞍华的预想。海报曝光后,林夕和罗大佑合作的宣传曲《只得一生》发布,再次引起轰动。在堪称强势的前期宣传下,一部诚意满满的《黄金时代》逐渐呈现在观众面前:

三年时间磨砺剧本,六个多月拍摄,超过 6000 万元的项目总投资(对于文艺片来说,这个投资是很高的),包括汤唯、冯绍峰在内的三十多位明星演员总共才拿 370 万元的片酬,从四个小时剪辑到如今的 178 分钟……电影的创作态度相当真诚,可谓良心制作。

举个例子,电影最初的名字叫“穿越爱情的漫长旅程”,从北京、哈尔滨、青岛、上海、武汉、重庆一直辗转到香港,剧组的拍摄跨越多个城市。龙套演员哪怕只有一句台词,也相应地讲着上海话、武汉话、重庆话、港味浓郁的普通话,细节之处非常饱满。

可是,当《黄金时代》创作完成,在影院放映、接受陌生观众审视的时候,创作者们的努力并不是评判电影好坏的标准。几场点映之后,没有预想中的好评如潮,除了三小时下来有点累之外,“海报比电影好看”的吐槽在网络上蔓延。

观感不佳,很大原因上是电影叙事方式的转变。影片里用多个人物来讲述他们与萧红的相遇和之后发生的故事,偶尔时间轴还有小小的错叠,如果不集中注意力去看,很容易觉得故事支离破碎。

此外,片中角色经常直面摄影机讲话(看过美剧《纸牌屋》、舞台剧《半生缘》的同学们应该对此不陌生)。在电影拍摄时,演员不能看镜头是第一规定。电影是一场造梦,是想让观众跟着剧情走、沉浸在导演创造的世界里。而角色频频直面镜头,观众就一次次从“梦境”中醒来,不得不重新审视剧情、理解剧中人物。对于习惯了爆米花电影的观众来说,这的确是不太畅快的观影体验。

但这种“不畅快”,在怀着对那个穿旗袍和长衫的时代的敬重下,在对导演、编剧、演员等所有创作者辛苦付出的尊重下,在三个小时流水账般的絮絮叨叨后,就不太好意思大声喊出来了。

▲许鞍华在给演员讲戏。

在这部严肃的文艺片里,许鞍华做出了勇敢但并不讨好的尝试。我们不妨大胆猜测《黄金时代》票房并不会很高,毕竟它不太符合主流观众的胃口,但仍鼓励大家进影院买票看:片子是业界良心,导演在大胆尝试,汤唯美足了三个小时,还有一个闪闪发光的、自由而理想的时代给你缅怀或畅想。

最后,片长三个小时,友情提醒,进电影院前请一定先填饱肚子。

评论提交成功!通过后将出现在下方评论区。
条评论
ethonlau

第一张海报刚出来的时候,设计圈里还真是褒贬不一呢,但有电影的海报能引起这么大的讨论实在少见,国庆期间去把它给看了~

2014年9月26日 09: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