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收藏了老成都的人文情怀,新成都也收藏了这里的多元精神

谢礼恒 // 2018年9月14日 12:50 // 来自理想生活实验室

编辑注:朱毁毁一篇《成都不是一个天堂》再次让“成都”在朋友圈刷屏,而成都远洋太古里在 9 月带来“人与文:公共空间的多元化精神”主题的探讨,让大家继续关注一个融入了艺术文化的公共空间为成都人带来的生活方式的改变。我们带来文化作家谢礼恒这篇文章,和大家一起聊聊老成都、新成都、人文情怀与多元精神的话题。

“我只是想做一个带工作室的花园”,五年前,著名艺术家何多苓这样自解他在成都的工作室。五年后,他的何多苓美术馆娉婷树立。任何在成都的艺术家,好似都能根据自己对成都的生活理解和艺术表达理念,建造一座“坐成都观世界”的工作室。成都这座充满温情与人文气度的城市,每天都在为文艺家们提供“文艺日常生活史”的书写样本。

何多苓和他的创作,我历来认为是“老成都情意的春风苏醒”。他之前接受我采访时说,“成都是一个生活起来非常方便的城市,这对于当代生活来讲很重要,这里不像北京上海交通那么困难,行动起来会造成一定的困扰。而在成都,无论是要见人,还是要自己藏起来画画,都很方便。生活简单,气候温和,这都让人平时没有过大压力。在这里比较容易沉静下来创作”。

何多苓说,成都有院落,有高楼,密扎或稀松,都有来头。他回忆当年在老成都,艺术家之间的交往和现在很不一样,“当年的交往还要密切一些,没什么生活压力没太多干扰。那时想见面就直接骑着车子去找人,门上敲两下如果没人,就留个条子,走了。总有种期盼在里头”。

时光蹁跹,成都的人文气质有着一些动人的共性。

成都人,北京画院专职艺术家魏葵,最近以一件《玉成街 68 号》的大尺寸水墨作品再度引发业内关注。作为一位在大慈寺片区生活了近三十年的老成都,偶然从成都远洋太古里繁华精致的人潮中逡巡往返,一不小心闯入当年游荡沉穆的老街巷,感慨多得如当晚繁星,我想他一定非常怀念那些错落街灯下人事沉浮的境况。

世道多变,价值多元;绘者有道,文人有心。以如此个人情绪带动集体回忆,三十年来对大慈寺片区的持续关注与精神创作,幕幕情真。眼见他创作的那件《冬雾》,是记忆中的字库塔,如今它成为成都远洋太古里人文历史雅趣的标志,静静目睹城市中心文脉与艺脉的绵延与转化。

魏葵对我说,这玉成街与当前繁华摩登的成都远洋太古里街区仅一墙之隔,这里是老成都对“锦城”的未来想象。

恰如其分,我在成都远洋太古里项目负责人郝琳博士发表的演讲《未来的传统——成都远洋太古里的都市与建筑设计》一文中读到,总体规划分成两个层次,内圈围绕着大慈寺,定义为慢里,更多的是精致美食和创意文化生活品牌。较为外面一圈,为快里,符合成都人对时尚的需要。今天中国的城市如果产生了问题,那就是不够多样化、多元化,也不够珍视我们的文化资产。所谓资产,不光是文化历史的物质遗存,而应是更为软性的文化资产,多少是一种隐性的传统,是一种人与人、人与环境之间的温度。

成都远洋太古里邀请了不少国际和本土的艺术家,在里巷中布置了很多的艺术品,每个艺术品都有一段故事。其中在漫广场有一件美国艺术家创造的艺术品叫“漫想”,是用了两句中国古诗词的文字,和几句英文诗的单词,散落镂空雕刻的一个艺术装置,文艺雅致。而与它相对应的漫广场的另一边,就是历史悠久字库塔,古代文人墨客非常爱惜自己写的诗词和文字,会把写完的墨宝拿到字库塔来焚烧掉。一古一今、一东一西,在漫广场遥遥相望,这样的组合颇为有趣,生动再现了一个历史与现代的对话,也让商业空间更丰富和多元。这些故事和艺术品编织在一起的时候,你会觉得富有内涵,也是与历史文化的一种衔接。

群落间的那些与都市环境和文化遗存密切结合的广场、快慢区的街巷、保留院落、餐厅、露台、庭院、店铺等一系列空间与其活动,打造了令人愉悦的多元化公共空间。

多元缤纷的城市一隅、快慢生活交织共生、未来与传统、时尚与怀旧、生活温情与人文情怀……这些听起来空涩的概念好似陡然在何多苓“文艺日常生活史”和魏葵《玉成街 68 号》的时空共鸣中得以落实与印证。

9 月 11 日,成都远洋太古里举办了一场名为《人与文:公共空间的多元化精神》的对谈,特邀几位著名艺术家参与。

我循着成都远洋太古里自开街以来众多举办过的文化艺术活动,想起多年以来做艺术记者,眼见多元化的文化逐渐在这片都市的里巷中绽放光辉。——有的亲身采访报道,有的还实际参与策展或筹备。

大师设计成都·特别展、爱马仕“Festival des Metiers”主题展、全球发布会“成都花园”、星巴克咖啡文化节、“漫游香港”城市素描展、永恒经典:奥黛丽赫本展、UNZIP THE FUTURE 新媒体艺术展、V&A《鞋履:乐与苦展览》(亚洲巡展)、“Found MUJI 再发现 再创造”展、成都国际书店论坛、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稀捍行动……形式丰富多元的文化时尚活动,为这座城市、这里的人带来了鲜亮生动的多维体验。成都,不仅是一座诞生艺术家的温情都市,更是诞生生活家的时尚花园。

印象最深的是,成都远洋太古里以一个融合文化遗产、创意时尚都市生活和可持续发展的商业综合体,有着丰富的文化和历史内涵,其中包括的六座保留院落和建筑均得以妥善保护修复。

作为一个公共空间,它的人文体量与这座城市的文化空间与生活空间平行对接,在将城市中心区域演化为成都新的城市文化与商业核心的过程中,借用多元化的历史人文场域,注入了国际化、宽画幅的艺术人文视野,实现了城中心的文化再生。

应该说,这种转化完全没有丢掉成都那股独特温和、独特内蕴、独特情味的人文特质,反而更为妥帖、开放与现代。

无法想象一座城市如果没有博物馆、美术馆会是怎样的情景。每当前往成都博物馆、四川美术馆、四川图书馆等天府广场片区文化地标时,我总会想起与之遥相呼应的成都远洋太古里:开放与包容,时尚与优雅的城市之道,在于把民众生活、人文雅致和自然哲学升华为街巷的氛围。成都生活中最浓郁的人文情怀,恰好在这公众生活空间、文化历史资产、公园环境的概括与提炼之中。

“将市井生活埋藏在街坊和建筑的空间里,不拘形式,打成一片。”——成都远洋太古里的存在,仿若另一座拆掉围墙的公共博物馆,它有温度地收藏着成都的记忆并不断加以活化,以一种人文的、情趣的、生活美学的调子推动着这座城市的文化时尚进程,它收藏的“人文”鲜活又时尚、多元又统一,成都远洋太古里是城市时尚的眼影,预告风向、预告色泽、预告距离,这座城市的历史韵味、宽窄之道、审美趣旨、时尚温度、潮流方向、艺术感知,都渐渐爬上这又新又旧的院墙,梅影、桃影、人影、灯影,在院墙上幻出新的节奏与动态,出入经典而一点都没有附会之嫌,这是对“人文”与“多元”尺度把握妥当的结果,那是文化的倒影。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成都远洋太古里收藏了老成都的人文情怀,成都这块城市中心也收藏了成都远洋太古里的多元精神。

我注意到,成都远洋太古里多元的结构、国际的视野令人印象深刻,这里存放着成都的民间记忆,文脉香火,更让成都人背靠文化老根,瞭望世界。

我在大慈寺内的蜀绣名店与非遗大师座谈,聊及的话题是蜀绣如何与顶尖潮牌合作;转身走入咖啡馆,一位国际级的摄影大师正悄然筹拍成都情味,约好的采访,我迟到了十分钟;入夜,成都远洋太古里字库塔穿越时光不疾不徐摇落一身光尘,写满成都故事的墨宝无声有影,那定是现代画家文人笔下苍茫烟水中的暖灯了。

我终于明白成都远洋太古里本身的气质:未来的传统

此次参与对谈的艺术家与学者,有的在成都居住创作多年,有的还专门为成都创作过多件作品,有的还主持了成都远洋太古里的设计工作,他们无疑最有发言权来讨论城市公共空间中“人与文”的话题:人文是记忆的追索,语言文字绘画的魂魄藏在成都太婆的樟木箱子里,藏在老爷子的紫檀多宝格里,藏在母亲缝制的绣片衣着里,当然也藏在都会女郎、英朗俊少的微信里,我很期待这对谈,能像他们的作品,掺着世情,掺着创见,掺着绵绵的豁达与领悟。

《人与文:公共空间的多元化精神》对谈

9 月 11 日,《人与文:公共空间的多元化精神》对谈精彩开幕,成都远洋太古里总经理伍玉珊女士、著名艺术家钟飙先生、著名艺术家杨冕先生、国际艺术策展人程昕东先生、知名建筑设计师郝琳博士、著名艺术家罗发辉先生等多位来自不同领域的艺术家与学者齐聚一堂,共话人、文化、艺术的交融与发展,探讨了公共空间的多元化精神。

评论提交成功!通过后将出现在下方评论区。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