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建筑设计推动改变贫穷,2022 普利兹克建筑奖授予了凯雷

3 月 15 日,2022 年度普利兹克建筑奖揭晓,迪埃贝多·弗朗西斯·凯雷(Diébédo Francis Kéré)获奖,他是历史上第 51 位普利兹克建筑奖获奖者,同时这也是被称为“建筑界诺贝尔奖”的奖项首次颁给非洲建筑师。

回顾过去几年普利兹克建筑奖获奖者:
2021 年(第 43 届):安妮·拉卡顿、让-菲利普·瓦萨尔
2020 年(第 42 届):伊冯·法雷尔、谢莉·麦克纳马拉
2019 年(第 41 届):矶崎新
2018 年(第 40 届):巴克里希纳·多西
2017 年(第 39 届):拉斐尔·阿兰达、卡莫·皮格姆、拉蒙·比拉尔塔
2016 年(第 38 届):亚历杭德罗·阿拉维纳

1965 年凯雷出生于布基纳法索的甘多,这是世界上最贫穷、受教育程度最低的国家之一,当时他居住的村庄没有公共用水和电力,而作为村长的长子,他是当时唯一有机会接受小学教育的孩子。之后他离开了家乡求学,1985 年靠奖学金去到了柏林。

1995 年,30 岁的凯雷进入了柏林工业大学学习,并最终在 2004 年获得学位。

因为深受童年在自己祖国学习时极差的教室环境的影响,整个求学过程中凯雷一边学习一边实践,早在 1998 年凯雷就成立了 Schulbausteine für Gando eV(直译就是“筹建甘多学校”)——现在这已经发展成著名的凯雷基金会(Kéré Foundation eV,通过筹款等方式帮助儿童拥有舒适的教室。不是那个凯雷投资集团)。

2001 年,还在上大学的凯雷以粘土为主要建筑材料,在自己家乡甘多完成了甘多小学项目,这是他的第 1 件建筑作品。这件作品在 2004 年获得了阿迦汗建筑奖(世界上最著名的建筑奖之一,每三年颁发一次)。

甘多小学项目的成功也推动凯雷在 2005 年成立了自己的公司:凯雷建筑事务所(Kéré Architecture),公司大量项目都是非洲尤其是最贫困地区(除了布基纳法索,还比如莫桑比克、乌干达、肯尼亚等)的学校、医院等设施。目前公司在德国和布基纳法索都设有分支机构。

事实上,甘多小学项目也可以看作是凯雷之后所有工作的开端,某种意义上甚至也概括了他之后的作品的特点和追求。

凯雷主导的项目都会运用当地材料并加上现代工程理念,有当地群众参与和贡献智慧,充分考虑当地的可持续性,乃至是“分布式”,可以“自然生长”(比如最开始甘多小学设计为 150 名儿童服务,后来逐渐发展成包括员工宿舍、图书馆在内的建筑群,学生数量已达 700 名)。

同时凯雷的项目会尽可能由当地人进行建设,这样可以为贫困的当地人提供培训机会和就业机会。凯雷曾在接受采访时提到这一点,“我近期在非洲的所有工程都是由我过去培训的人完成的……这些年轻人不用再去别的国家打工寄钱回家。”

同样的建筑理念和特点有在更多项目上得到体现。比如从 2010 年建成的位于布基纳法索拉昂戈的歌剧村一期,到更近的布基纳法索莱奥“莱奥医生之家”(2019 年建成)、库杜古的布基纳法索理工学院一期(2020 年建成)、肯尼亚图尔卡纳县的狮子初创园区(2021 年建成)等。

在这些项目上,建筑和周围环境融为一体,粘土材料仍然被广泛使用,而这些建筑仿佛就是从土地里自然生长出来的。同时建筑独立又分散,大部分也没有围栏,便于持续扩建。这里不仅满足了建筑本身的功能,这实际上也成为当地社区的一部分。

在教育(学校)和医疗(医院)方面,凯雷的代表项目还有达诺的达诺中学(2007 年建成)、库杜古的 Lycée Schorge 中学(2016 年建成)、拉昂戈医疗和社会福利中心(2014 年建成)和莱奥的外科诊所及医疗中心(2014 年建成)等,它们都位于布基纳法索。

这些项目不仅意味着学生和患者有了环境更舒适的学校和医院,这些建筑本身就会成为当地的话题,而更好的环境会吸引和推动全球范围教育和医疗相关的志愿者前来工作,这实际上参与推动了非洲贫困国家整个社会的发展和改变。

凯雷本身也一直活动于欧洲和非洲两地,他也扮演了这个推动者的角色。他表示“穿梭于两块大陆和两种文化之间,同时在两个世界里生活和工作……这让我有能力去推动一些变革”。

此外凯雷曾担任哈佛大学设计研究生院和耶鲁大学建筑学院的客座教授,从 2017 年开始他担任了慕尼黑工业大学首任建筑设计讲席教授。在建筑工作之外,他也把更多时间亲自投入到了教育方面。

也因此,当评价凯雷时,内容往往会完全超越建筑本身,凯雷现在通常被介绍的身份是“建筑师、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

这次普利兹克奖的评审辞中提到“(凯雷的)建筑关乎的是目标而非实物,是过程而非产品”,“根植于当地的材料,能创造无限的力量。他的建筑为社区而建,与社区共存,直观反映出社区的方方面面”。

凯雷则表示“我希望惯例和定式得以改变,人们勇于追求梦想,敢于冒险。富有之辈不应因富有而浪费资源,贫困之家也不应因贫困而放弃重塑生活品质的尝试”,“每个人都值得拥有品质生活,每个人都值得享有奢华和舒适的机会。个体之间休戚与共,气候环境、民主议题、资源匮乏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

评论提交成功!通过后将出现在下方评论区。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