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纸票房保底协议,让冯小刚新片开拍就赚 2 亿

张黛昕 // 2015年12月15日 17:43

松辽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日前发布公告,称耀莱影视文化与华谊兄弟、摩天轮文化共同签订冯小刚新片《我叫李雪莲》的发行协议,这份“票房保底协议”让冯小刚 11 月才开拍的新电影已经稳赚 2 亿。不止冯小刚,此前不少电影都采用了类似的保底发行。其实也就是发行商想通过大导演大制作的电影来多赚一点的手段,不过这种电影“豪赌”,一不小心也会让发行商赔得哭。

《我叫李雪莲》改编自刘震云的小说《我不是潘金莲》,是冯小刚获得金马影帝之后再次执导的新作,预计于 2016 年底上映。发行方此次和《我叫李雪莲》签订的协议中显示,如果电影票房低于 5 亿元,耀莱影视文化将支付片方 2 亿,剩下的收入将归发行方所有;如果票房达到 5 亿至 8 亿,那超过 5 亿的净收益将由耀莱独享;如果票房最终超过 8 亿,那耀莱将获得票房收益的 50%。

这样类似的票房分账协议就被业内成为“票房保底协议”,简单来说就是发行方以一笔费用买断影片在制片方的独享权利,与片方共同享受电影最终的票房分成,并承担发行过程中的风险。所以,发行方能不能赚钱就得看影片的票房了。为了降低风险,发行方会选择知名导演或是热门电影进行保底发行。票房超过 15 亿的《港囧》、票房 10.72 亿的《心花路放》、票房 6.5 亿的《后会无期》等电影都曾签订过保底协议,这也让电影发行公司狠赚了一笔。

当然,也不是所有大导演的电影都能让发行方如愿以偿。周星驰的《西游降魔篇》版权方比高集团就因为保底发行的问题与华谊兄弟对簿公堂;传言乐视也因为吴宇森的上下两部《太平轮》票房不满 3 亿而承担巨额亏损。面对如今电影市场的激烈竞争,以及观众口味的难以捉摸,这样高风险的发行方法也让业界把保底发行称为“电影界的赌博”。

对于观众来说,作为导演的冯小刚被称为传奇的日子已经过去了。虽然冯导此前的 2013 年的《私人订制》还是收获了超过 7 亿的票房,但标志性的“冯氏喜剧”越来越淡化,为讨好观众强加入的各种段子和笑点似乎并没有起作用。这部片子在豆瓣上只有 5.6 分,IMDb 的分数也只有惨惨的 5.2 分。

冯导近年似乎把精力都放在了当老板、做节目、制片和演戏上。细究会发现,冯小刚其实也是松辽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和华谊兄弟的股东之一。签订“票房保底协议”的确能让发行方赚到不少钱,但对于观众来讲,花钱买了票却看不到好电影,这可不是个好现象。

评论提交成功!通过后将出现在下方评论区。
条评论